白癜风的费用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41127/4525518.html 慈城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享有“江南第一古县城”的美誉。建城于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为越王勾践筑,城址在慈城西南王家坝。史称“句余”、“句章”,是一座按照我国传统城市规划制度建立起来的千年古县城。 唐开元二十六年()采访使齐瀚向朝廷奏请,划越州东部的区域另设明州(宁波),而明州下面原句章故地置为一县。朝廷委派房琯为首任县令,房县令踏遍句章的山山水水,选择九龙戏珠的今慈城之地,作为风水宝地迁建县治。把县名句章改为“慈溪”,而后人们习惯把慈溪县城简称为“慈城”。 作为县治的慈城,从公元年至年,历经风雨多年,是我国江南地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年的10月慈溪县治迁址三北浒山,作为原慈溪县城的慈城,改称为“慈溪镇”,后又改为“慈城镇”,一直使用至今。 年慈城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国传统县城的典范,慈城仍完好地保留着县治背山面水、公共建筑左文右武及街巷双棋盘布局,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县治规划者的传统风水布局考虑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慈城2.17平方公里的古县城内,保留有唐代的街巷格局,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著名的古建筑有孔庙、甲第世家、福字门头、布政房、姚状元宅、符卿第、向宅、冯宅、俞宅等,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 1.孔庙 孔庙,又称学宫,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市慈城镇中心地段,整个建筑群座北朝南,四面外砌红色高墙为整体,布局规正,合理,规模宏大,是宁波市保存至今唯一的一座孔庙,年7月,经过全面修复后,现占地面积为平方米。 慈城孔庙,始建于宋雍熙二年(年),初建于县西城隍庙址,宋庆八年(年)迁建于今址,适居城之中部,现保存的为清代建筑。该建筑规模宏大,中轴线由南而北为棂星们,泮池(池中三座桥)、大成门、大成殿(年重建)、东西两庑、明伦堂、梯云亭;东轴线为魁星阁、文昌阁、土地祠、学圣祠。西轴线为节孝祠、广文祠、尊经阁、忠义孝悌祠,乡贤名宦祠。东西两轴线上各有一条长廊。 2.甲第世家 甲第世家,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嘉靖进士钱照住宅,钱照嘉靖七年中举,官至佥事,后来他的下代又数人登第,因此被称为甲第世家,原台门的文徽明题“甲第世家”匾额。 后进为五开间,硬山顶,构架与前进次间相同,用材较前进小,除中轴线建筑外,东西各有一弄,弄旁各有东西厢的二层厢楼,厢楼朝南端各有一个庑殿顶翼楼。该宅从平面布局到建筑特点都具有明代民宅建筑的特有形式,是我市保存较完整的一组建筑群,是研究明代住宅建筑的典型。 3.福字门头 福字门头,为古城重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该宅原为明万历湖广布政使冯叔吉宅第,是慈城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之一。整体建筑座北朝南,呈长方形状布局,原门楼前照壁上端透雕一“福”字(今已毁),此即今之“福字门头”名称之由来。 4.布政房 布政房,为明万历布政使冯叔吉故居,据史料记载,该宅始建时规模宏大,建筑材料硕大,牢强度高,建筑面阔、进深、高度均居古城同时代建筑之冠,现存东、中、西三厅共九间二弄,硬山式屋面,东端另有“积高堂”三间和部分偏房,建筑面积为平方米。 5.冯宅 冯宅,东邻俞宅,据口碑记载,该建筑也为俞宅的一部分,现存建筑规模较大,布局完整,主体结构稳定,保存完整,由台门、倒厅、二门、正厅、左右厢房,西侧偏房和西院所组成,主体建筑风格为明代。该建筑群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6.冯岳彩绘台门 冯岳彩绘台门,系明嘉靖南京刑部尚书冯岳故居,为万历帝所赐建,台门所有梁、柱、枋、额、斗拱上都有粉彩的“孔雀牡丹”“鹤”“荷花叶”图案,部分斗柱上还有龙、凤、麒麟、灵芝、如意等透雕木刻,门前照壁一座(已毁)仅存座基。 此台门乃是万历年间按冯岳之最后官位皇帝亲赐所建,其彩绘的保存情况,在全省范围亦居罕见,弥足珍贵。前厅已毁,后进为重檐硬山顶,檐柱为方形,亦腰沿式方柱础,檐柱头作十字科,梁架结构已被改动。 这里是“慈孝文化”的发源地,子孝母慈的民风代代相传。自汉朝以来,被历代皇帝旌表的孝子(女)有30多个,其中汉朝董黯和唐朝张无择、宋朝孙之翰最为出名,过去慈溪(慈城为县城)有董、张、孙三孝子祠,所以慈溪也叫三孝乡,民国时期,慈城镇亦称孝中镇。因此,慈城的地方风气、社会美德有着良好的传统。 慈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灿若云锦,历史上曾出过5位状元,1个榜眼、3个探花、名进士,当代有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金融界领袖秦润卿,中科院院士谈家桢、颜鸣皋、朱祖祥等,还有著名作家冯骥才等。 历史遗存、文化古迹、民居街巷、商业街区及至整个城镇布局,千年古县城所具有的人文情韵和延续千余年的历史文脉,静待着你去发现!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古建世界,我们不仅仅只做古建筑!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74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