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迹 >杜甫草堂小记
时间:2024/11/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www.yunweituan.com/m/
杜甫草堂大门口

春天二三月,阳光暖融融,我们来到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成都。春日和暖的阳光没有“营造”出诗词中“红湿处”莹莹雨露轻卧片片花瓣的意境,但浣花溪道旁青青的小草,树荫里婉转的鸟鸣声,却自热而然的形成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意趣。许是因为受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经历的影响吧,在没有踏进草堂之前,我们的心情跟以往参观其他历史古迹不一样,除了庄重与肃穆,复杂的心情中涌动着几分沉重、几分幽思。

在走过一段古木森森的林荫小道后,遒劲有力的“杜甫草堂”四个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从远处望去,两座茅草屋临水而立,呈“L”形,茅屋掩映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之中,房前是一方澄碧清澈的池塘。“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用东坡先生的观点来看,草堂似乎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三面环竹,一面临水,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居住的宅居呢?

草堂掩映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之中

想当初,为了躲避“安史之乱”,仓促之中,杜甫携一家老小,来到蜀中之地,惶惶然中,对宅居的选择,也许是惶惑被动吧;又或许是人杰地灵的因缘巧合吧。

茅屋屋顶的茅草梳理得整整齐齐,干净利落。我想,这应该是后世历代修缮的结果吧。为了纪念,为了缅怀,在还原旧屋的基础上,加上了修缮者自己的“理想”与“愿望”,谁说不是呢?因为谁也不想让心怀悲悯的诗人住在这样简陋不堪的地方啊!如果茅屋真如眼前所见,就不会有“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夜深长叹了!

茅屋旁侧的竹林郁郁葱葱,浓荫成蔽,或三五几丛,疏疏密密。“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成塘坳”,我们无法亲历茅屋遭受狂风摧残的肆无忌惮;“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也无从体会诗人面对顽童的无可奈何。但竹林、池塘与茅屋,三者和谐共生,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巨变,却依然彼此深情地凝视着,默默地相守相望,穿越历史的烟尘,趔趄着前行,一路风霜,一路雨雪,凄然地讲述着一个朝代的兴衰败亡,讲述着普通百姓的流离失所。草堂室内陈设简单,斑驳陈旧的生活用具——木凳、木桌、竹椅,再现了诗人当初的窘迫寒素,“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虽贫寒身居陋室,却心忧天下黎民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急切的呐喊中,燃烧着一颗火热的心;美好的愿望里,折射出一个伟大的灵魂,谁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呢?

从草堂往西走,一座茅草覆盖的亭阁中,杜甫的雕像矗立于此,雕像身高约两米,半身像,雕像两边是朱德题写的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细看雕像,诗人神情凝重沧桑,目光冷峻犀利,我相信这目光的冷峻与穿透力,不然,不会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叹息;也不会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控诉:更不会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慨叹!

杜甫半身像

草堂北面不远处,一处茂密的丛林中斜立着一块青石,青石上面雕刻着《茅屋为秋分所破歌》,这可算是草堂的点睛之笔。此外,草堂景区内还有“诗仙阁”、“少陵草堂”等碑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虽是陋室,唯吾德馨。”望着眼前络绎不绝的游人,我想,茅屋及其主人,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茅屋不“陋”,是茅屋主人高尚的品德使然。“眼前何时突兀现此屋,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试想,诗人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精神又谁人能及呢?

草堂“何陋之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82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