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9/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平湖老地名的变迁

黄艳/文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而历经千百年仍然沿袭下来的老地名就承载着这些历史的记忆。今天,我们去探寻这些地名的由来、变迁,从而了解组成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是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西林寺

在平湖城里,现在还沿袭下来的老地名中,要说历史最悠久的,西林寺绝对算得上一个。

西林寺有什么样的故事?

既然地名西林寺,那可想而知,以前肯定就是寺庙了。不过,西林寺能追溯的历史确实非常久远。

西林寺原本是西林禅寺,最早叫“西林院”,南宋绍兴五年(),改名“西林寺”。

宋代的寺庙传到了明朝初年的时候,原来的寺院年久荒废,仅存遗址。

一直到明正统六年(),这时距离平湖正式建县也有11年了。巡抚周忱到平湖巡视,来到西林寺,看到原来的寺庙已经成空地,于是,叫当时的县令干脆在这里建了粮仓,这里便改叫了“西仓场”。

嘉靖年间倭患严重。嘉靖三十二年(),这个粮仓搬到县城西北,移走了。于是,这里又荒废掉了。这次,县里干脆在这里设置了厉坛。

什么是厉坛?

按照中国的传统城市格局,城市以北普遍都有一个厉坛,“厉”指厉鬼。以往人们有一种信念,认为人死之后(尤其是男性)总是在族谱当中,那么他们的子嗣会来祭祀他们。但是问题是总有一些人是出意外而死,比如说在战乱当中,或者是遭受意外事故客死他乡。人们不清楚他的后人是谁,这些鬼魂没法获得正常的祭祀,就会变成孤魂野鬼,甚至是厉鬼,来扰乱人间的秩序。所以除了各家祭祀自己的祖先之外,需要有一个公共的仪式来祭祀和安抚那些孤魂野鬼和厉鬼。一般在清明和十月朔,官方会在厉坛祭祀无主无祀的孤魂。

到了万历三十八年(),江阴王侯来到平湖,知道厉坛这块地原来是西林寺古迹,于是,根据当时平湖士民们的意愿,准许将这块地恢复为西林旧寺。孝廉冯洪业舍了自家寺附近的一亩五分地抵作厉坛。御史过庭训则捐了自家寺附近二分五厘地扩建了原先的寺庙。

重建后的西林寺,有正殿、山门、地藏殿、十方堂、斋堂、厨舍,幡然一新,也成为当时县城的一景。

遥想一下吧:天迥云垂之际,野廓烟销,缓步走入西林,片月微挂,名香沉沉,梵声飘飘从云外而来,华严世界咫尺眼前。

(二)福臻寺

在我们平湖城北一带,以福臻命名的特别多,福臻桥、福臻村、福臻塘,还有现在改了名的,以前的福臻中学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当年的福臻寺派生出来的。

福臻寺是以前平湖境内非常有名的,也是历史相当悠久的古刹名寺。

古代福臻寺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及变迁?

两宋之交,大批北人南渡,其中到平湖定居的人也不少,于是,有人在县城北四里的地方建了“福臻寺”,当时可能还是比较简单的。

到了绍兴六年(),这个寺院的住持和尚大兴土木进行改造扩建,完工后,将寺名改为“福臻院”。

至今,“福臻”这个名字传了差不多九百年,而福臻寺在历史的演变中也是几经兴废。

元末时,福臻院毁于兵火。

明洪武初年,福臻院被定为教寺,成为福臻禅寺。这时的住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出名的高僧,被誉为明代十大高僧之一的楚石禅师。在楚石禅师的时候,福臻禅寺香火非常盛。

但天长日久,福臻禅寺又开始衰落,寺庙经过风雨剥蚀,到了明万历年间,原先的名刹福臻禅寺又几成废墟。

万历二十三年(),平湖巨族陆氏族人陆基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菩萨跟他说:“你帮我恢复居处,我保佑你们陆氏福泽后代。”于是,陆基诚带头捐出千金,并发动族人一起重修了福臻寺。

清乾隆五十三年(),当时平湖知县王恒又重修过福臻寺。

咸丰后,寺院渐渐失修。

光绪七年(),寺僧募修福臻寺,使之焕然一新。当时的福臻寺规模非常大,南临福臻塘,山门对着万安桥,寺院东面、北面及西北被放生港河和和尚浜围绕,南面及西南是围墙。寺内有五个大殿,每个殿前都有院子。

民国时,寺里原来的僧寮曾改为学校,从最早的福臻初等小学几经扩大和改名。

年5月11日平湖解放。

年土地改革,僧尼全部还俗。

年,寺庙内部被毁。

年,寺院房屋改建成城北粮管所仓库。

年,寺院全部拆除,仅留学校几间楼房。后来,学校扩建成城北乡中学和城北乡中心小学。之后,中学、小学也相继搬迁。

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及新中国的福臻寺最终只剩下“福臻”二字绵延不绝。

(三)松风台

在平湖市区为数不多的老地名中,松风台算得上是知名度较高的了。

现在的松风台在建国北路尽头一带,当然已经不复从前模样。

那么,原本的松风台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松风台原来是一处景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的时候。

大家现在可能知道了,平湖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寺是德藏寺,一直到民国时,德藏寺都比我们现在熟知的报本寺更有名,更有人气。

(关于德藏寺)

德藏寺本宝兴寺,唐会昌元年()置(《平湖县志》则记为会昌二年建置),当时,寺后环绕着一条玉带河(当然,现在早已填平),玉带河旁,人们还种了一棵银杏树。

到了宋朝时,一位法号可观的禅师来到当湖的德藏寺。他在寺后凿了一个形如弯月的水池,取名叫“山月池”。同时,又在玉带河边用石头筑了一个松风台,高十二尺,广五十六尺,种满了松树。

随后几年,以银杏树为中心,周边又逐渐筑起了雨花亭、梓树枰、竹庵、浦花堂、菊坡等景观。

就这样,当初的德藏寺,现在的松风台一带,形成了极为秀丽的景观,“松风台畔,山月池头,钟声入云,桐阴覆影”,引得无数高士名人到此驻足。当初,有个僧房额名“筠居”,就是米芾给题写的呢。

历史上的德藏寺也是几经修葺。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倭患严重,平湖筑城墙,于是,松风台的石头尽数被拆去修建了城墙,松风台也不复旧观。明代诗人王梅写了一首诗“松风台”,感慨万千:“风自入松来,松亦迎风去。绕台已无时,仰首不知处。”

隆庆二年(),松风台又重新种上了松树。冯汝弼还在旁边修建了一个亭子,命名“听松处”。

如今,德藏寺及其寺后美景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河流中,只留下了那棵历经千年的古银杏,还有松风台这个古地名。

(四)观海书院

清乾隆四年(),当时任乍浦海防同知的林绪光,在公务之余,为了更好地教化民众,移风易俗而创办了一个书院,取名叫“九峰书院”。书院位于当时的乍浦城隍弄内,即现在的雅山路乍浦小学。

九峰书院的首任山长(即现在的校长,山长除了讲学还总领院务)是平湖进士陆培。乍浦文人宋景关写的《乍浦志》中提到当时的九峰书院“日有程,月有课,士风蒸蒸日上”。

乾隆三十八年(),平湖知县董钧将九峰书院更名为“观海书院”。

乾隆四十二年(),知县刘雁题重修翻建院舍,很多乍浦当地人捐钱捐田。

嘉庆二十年(),因为观海书院部分房屋遭到海风摧塌,院舍又重建。

咸丰十一年(),观海书院毁于太平天国运动。

同治五年(),乍浦士人捐资购买北大街民房复课。

光绪十五年(),在城隍弄旧址重建了观海书院。重建后的书院景色非常宜人,是园林式的,亭、台、楼、榭、廓,叠石莳花,紫藤缠绕,小池碧波,令人心旷神怡。

清末,废除科举,观海书院改办为新式学堂——乍浦学堂。

所以,观海书院从清乾隆四年()创办至年改办,前后共年。期间无数名士学者到此讲学,为平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也大大提升了平湖的学风文脉。

(五)从阴阳弄到建国路

在现在平湖南河头的廉文化纪念馆里有一个清光绪时期的平湖老县城沙盘模型。在这里,我们能很直观的看到平湖古城的格局。当然,有兴趣的话我们也可以对比着看看现在的平湖城和从前的老城到底有些什么区别?哪些是保留下来的,哪些又是在历史的变迁中早已不复存在的。

其实,和现在各地城市格局各异不同,古代的城市格局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什么建筑应该在城市的哪个位置各地都一样,所以说,古代办事比较方便,不太会找不着地方。

一般,古县城都不太大,中心都是县衙。还必须要有的公共建筑如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城隍庙等等。

平湖老城也是这样。

县衙在中心地带,坐北朝南。县衙东面是城隍庙,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应该会看出,县衙和城隍庙之间就应该是现在的建国北路。不过,那时,其实是条比较窄的弄,叫阴阳弄。

为什么叫阴阳弄?因为一边是掌管人间事务的县衙,一边是掌管阴间事务的城隍庙,所以就是阴阳弄啦。

阴阳弄的改变始于抗日战争时期。

年,日军从平湖登陆,平湖城也沦陷。日军驻扎于当时的文弄西边的胡宅。

年,为便于军车进出,日军将甘河北段填平,从南门一直往北延伸,连通阴阳弄,直到杨家桥。又将杨家桥改为平桥。同时,把原先江南水乡的石板路拓宽,改为了简易马路,取名铃芬路。

后来,抗战胜利,铃芬路又改名为建国路。就这样,阴阳弄完成了到建国路的转变。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15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