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会传染吗 http://m.39.net/pf/a_4722919.html 调兵山名称的演变[调兵山轶事]刘兴晔 调兵山远眺 调兵山,听其名字,注定是个有故事的所在,至少有金兀术调兵的美丽传说。 《开原图说》中的雕背山 调兵山,名字最早见于史料记载是在明代。当时称雕背山,最早见于明代开原兵备道冯瑗所著军事地理著作《开原图说》。冯先生在书中第二幅图《开原疆场总图》中标注,铁岭城下镇西堡西面长城大边之外,有“雕背山”。《图说》又在《殷家庄窝堡图》中说“本堡境外地名雕背山,离边九十余里,地势宽敞,有水草,乃贼住牧处”;又在《镇西堡图》中说“贼至此若起营……向东北行,至殷家庄窝堡、雕背山八十里,从镇远墩进境,犯彭家湾”,可见雕背山为军事要冲,是个兵家必争之地。 《全辽志开原控带外夷图》中的刀山、跸山 《全辽志开原卫境图》中的刀山 尽管明代《图说》没有介绍“雕背山”名称的含义,但并不意味其不可知。雕背山明朝又称刀跸山。明代辽东地理总志《全辽志》在其《开原控带外夷图》中,标注刀跸山是刀山与跸山的合称。查康熙二十二年本《铁岭县志》载:“刀跸山,城西北七十里,《明一统志》在三万卫西南一百五十里辽河西岸,俗称貂皮山。”由此可见,雕背山到了清代则称刀跸山了,明朝时的雕背山称谓至清代却被“俗称貂皮山”了。此则史料表明,雕背山即貂皮山,雕背不好理解,貂皮就好理解了,略同于开原的貂皮屯,一鸟一兽,其背或皮皆好解。 《辽东志开原控带山川外夷图》中的刀山、跸山 《辽东志开原山川地理图》中的刀山、跸山 清代称刀跸山,俗称貂皮山;至了民国年间仍称刀跸山,但俗称则变为调兵山了。民国二十年本《铁岭县志》载:“铁岭县……西至刀跸山,俗称调兵山,七十里。”此则史料说明,雕背山、貂皮山、调兵山、刀跸山,其实都是同一山名的不同写法。写法的不同,表示不同历史时期的读音,受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语言的声调影响,明代是汉人汉语,清代是满人满语,读音自然会有差异,再译写成汉字时差别就更大了。 清代地图中的刀跸山 至于“调兵山”的含义,民国二十年本《铁岭县志》编撰于年,虽然没有记录其含义,当译写成“调兵”字样时必然已经有了“金兀术调兵”的传说。何以见得,年盛京时报菊池贞二编著的《东三省古迹遗闻》,在“法库县”条载:“调兵山:高兴亚云:三面环山,惟东南隅为向阳平地,一望无阻,清溪绕村南流。居是地者,疏篱柴扉,耕耘而食,颇有尧天禹甸之境。相传宋金兀术调兵于是,因以得名。幅员纵五六里,横约十余里。其中居民八九百户,商铺二十余家,山之南有居民五十户,为兀术街。询之乡人,则曰金兀术调兵时曾居于是。至于村南之凤山,村北之龙山,虽不少奇异之境,因无关宏旨,是以从略。” 《铁岭县志》中的刀跸山 可见,调兵山之“金兀术调兵”历史传说,大行其道于民国年间,其产生的年代至少应在其前代的清朝,或者更早。传说虽然无从考证,但历史文化是“有聊胜于无”,宁信其有,哪管是经过夸张乃至神话了的,必定传说中也有值得吸收汲取的营养。 调兵山地区行政提格是有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因铁法煤矿而设立县级铁法市,年成立地级铁岭市而改铁法市为铁法区,年恢复县级铁法市,年以“铁法”二字系“金失水去”,改以调兵山镇之名为全市之名,颇类锦西市改以葫芦岛地名为全市之名葫芦岛市。至于“金兀术调兵传说”并非更名的主要原因,两者莫要混为一谈。更不更名调兵山镇还都叫调兵山镇,叫不叫调兵山市“金兀术调兵传说”都将一直流传下去。 刀山、跸山位置图(高德地图) 调兵山名称的演变,本身就说明了地名并非产生于金代。如果非要纠缠于“传说是不是真的”,讨论本身就存在逻辑错误的命题者,是否大脑出了问题。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歌唱道: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百姓就是百姓不是历史学家,今儿咱老百姓就是高兴,传说美丽能叫百姓高兴那传说又有什么不对。 年6月3日刘兴晔于开原 作者/来源:曾经东北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27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