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秀公园内有一段古城墙,是广州保存的唯一一段明代城墙,也是广州现存的最古老城墙,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古城墙始建于明代,它和镇海楼以及五仙观中的岭南第一楼被誉为“广州明初三大地面古迹”。 古城墙东起小北门(今小北花园),西迄大北门(今解放北路与盘福路交汇处),共长多米,断断续续,横跨越秀山。古城墙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从广州美术馆到小北门为东段,环镇海楼所在的小盘龙岗山头为中段,从大北门到镇海楼为西段,共余米。 保存较完好的是镇海楼附近的一段,长约米。从山腰抬头仰望,还依稀可见巍峨高耸的城头上那锯齿状城堞和一块块红砂岩石镶嵌的斑驳的古城墙面。古城墙上芳草萋萋,如此苍凉凝重,给人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怀古情怀。 广州筑城的历史起源很早,可追溯到秦朝统一岭南之后,首任南海尉任嚣开始筑建的番禺城。后来,赵佗建立南越国,统治岭南地区,将番禺城扩展为都城。 自秦朝以来,广州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拓展,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广州新貌。第一次城址扩建,是在公元前年~前年,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按都城的规模把原来的城郭向东西扩大到周长约5公里。范围大致是东至连新路,西至中山五路,称为“赵城”,又称“越王城”。 东汉三国时,为第二次扩建。东吴交州刺史步骘重新修建赵佗城,并将番山(现中山四路旧城隍庙附近)向北扩建,称为“番禺城”。 第三次城址扩建,是唐末南汉时期(~年),刘岩于广州称帝,国号南汉,广州被称为兴王府,除重修城垣外,并将禺山凿平加以扩大,把城垣向南扩展至现延安路,命名新南城。 第四次城址扩建是在宋朝初期,宋平定南汉后,废除兴王府,恢复仍为广州(以后一直沿用广州名称),广州为广南东路路治地(简称广东,广东省之称自此开始)。 第五次扩建是在明朝,把宋朝的子城、东城、西城连合为一,并向东扩至越秀路,向北扩至越秀山上,周长约11公里,称为老城。公元~年,又在城南扩展濠泮街一带,加筑新城,城长约3公里。 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城市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城市行政中心在现北京路、广卫路附近。老城主轴线是现北京路,正对南城门。隋代的广州刺史署、唐代的岭南道署、明代的广东布政司署等首要行政机关设在北京路中轴线上,面对南门。清代时,广州府署移至现广为路、越华路一带。 广州古城墙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是广州现存最完整、最长的古城墙。这座古城墙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广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道坚固的城墙,更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展现了广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广州古城墙一座集防御、文化、历史于一体的文化遗产。它承载了广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广州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在古城墙上漫步,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领略广州的独特风情。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8525.html |